2024年05月01日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扬州 江苏经济新闻网 > 扬州

扬州大学:书写新时代强农兴农的高校答卷

2019-10-07 来源:江苏经济新闻网

     金秋时节,江苏水稻产业体系姜堰河横基地,稻浪翻涌,丰收在望。今年,这里采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洪程领衔研发的水稻钵苗机插新技术,预计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每亩增收350元以上。该技术目前已在江苏全省推广应用100多万亩。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扬州大学多年来一直努力践行的使命担当。扬州大学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立足江苏、服务江苏,切实担负起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的使命担当,在动物重要疫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控、作物耕作与栽培等领域,仅最近两年就连续获得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培养了一大批“一懂两爱”的高素质农业创新人才,积极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强农兴农“扬大答卷”。

  院士团队引领农业科技攻关

  扬州大学农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以及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多年来,学校立足自主创新,以优秀的原创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把论文写在了广袤的乡村大地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刘秀梵教授领衔的团队,瞄准禽流感、人兽共患病等重大领域。该团队针对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和H7N9亚型禽流感,开展了系统的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为制定我国禽流感防控决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2014年,他的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获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该产品为世界首个鹅用新城疫疫苗,显著提升了国内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转让7家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自应用以来,已累计生产销售超70亿羽份,疫苗生产企业获得直接经济效益2.5亿元,减少经济损失或增效50多亿元。

  张洪程院士潜心问“稻”40年。他牵头完成的项目《水稻丰产定量栽培技术及其应用》《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团队在我国5大稻麦主产区进行稻麦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方式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融合创新,农业部将其列为主推技术并在全国示范推广。采用该技术,江苏兴化的示范方连续10年亩产超800公斤,连续4年亩产超900公斤。团队创建的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在江苏、安徽、湖北以及江西等地累计应用8900余万亩,新增稻谷335万吨,增收近100亿元。

  科技转化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农业科技成果,必须植根大地,做好转化和应用这篇大文章。”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说。他领衔完成的项目《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的传播生态规律及其防控技术》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成果在40家企事业单位示范、推广应用,累计新增产值11.3亿元。

  一项成果,带动一个产业。动物科学学院王金玉教授培育的我国目前唯一通过国家审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肉鸡新品种“京海黄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另一只肉鸡新品种“海扬黄鸡”又获得了国家级畜禽新品种证书。

  京海黄鸡连续3年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主导品种,已在全国11个省市推广种苗2.69亿只,获经济效益59亿多元,提供就业岗位7000多个,直接带动1700多家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参与京海黄鸡产业化开发。

  同时,该科研团队创建的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技术体系,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品种支撑。

  今年上半年的草莓季,扬州市邗江区沙头镇的农户们赚得盆满钵满,他们采用扬州大学草莓专家高红胜研制的“设施草莓架式栽培技术体系”,基本实现全自动种植,果品美观,口味香甜,品质卓越,最贵的品种能卖到每斤100元,还供不应求。在第16届中国草莓精品擂台赛中,采用该技术体系的4家企业生产出的草莓获8项金奖,占全国金奖数量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扬州大学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农业重大科技协同推广计划”等项目,不断推进科技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专门组建“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科技服务团队、农业产业科技帮扶团队,遴选骨干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和服务“三区”科技人员。学校先后与省内外128个地方政府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共建校外科技推广基地135个,取得社会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培养“三宽四得”高素质农业人才

  9月2日,扬州大学2009届毕业生、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鲁曼回到母校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她的寄语“追梦不负青春,奋斗不负时代”让6800多名新同学心潮澎湃。

  10年前,刚刚毕业的鲁曼走上返乡创业之路,在母校老师的帮助下从事火鸡养殖,把助力乡村振兴的梦想安放在苏北大地上。现在,她的火鸡园已经坐拥全国火鸡市场的三成份额。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振兴,培养“宽博知识、宽精技能、宽厚素质”“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来”“三宽四得”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扬州大学一直在探索实践的现实课题。近年来,扬州大学走出了一大批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优秀校友:“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陈淑芳、全国畜禽龙头企业掌门人的“硕士鸡倌”程立力、“麻风村里的白求恩”董淑猛……

  学校先后与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政府开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这一“村来村去”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扬大模式”,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毕业生的一致好评,开创了我国校地联合开展农村基层实用人才本科学历教育的先河。

  去年,学校又开始实施乡村振兴版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在农科专业开办“乡村振兴创新班”,着力培养“一专多能”“一懂两爱”的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

  近两年,扬州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不断提速,出台《扬州大学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成立扬州大学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战略研究院,启动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发起成立了“江苏省高校乡村振兴协同创新联盟”。

  “我们将以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农业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为江苏建设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不断贡献扬大力量和扬大智慧。”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说。

关于本站 | 服务条款 | 广告报价 | 新闻投稿 | 城市加盟 | 招贤纳士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4-2024 © 南京苏台文化传播中心 版权所有 域名:www.js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3053719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769号
技术支持:南京博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南京网站建设